吞得下委屈,喂大了格局
“吞得下委屈,喂大了格局”,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容忍多大的委屈,決定其格局大小和成就多大的事業(yè)。
習近平曾說,“15歲來到黃土地時,我迷惘、彷徨;22歲離開黃土地時,我已經(jīng)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,充滿自信”。
從高干子弟,到陜北農民,巨大的落差,足以展示一個人Z真實的人性。這既是一個逆境之人奮起的印記,也是一個青年人腳踏黃土、扎根一隅的印記。

什么是格局?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光、胸襟、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。一個人格局大了,未來的路才能寬。
誰也不可預知自己的未來,當年下放在西北的習近平也是。我們怎能想象,今天我們的總書記,當年是在遠離北京的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鼓勵下,持續(xù)寫了十次入黨申請書才如愿以償。
2013年5月4日,習近平同各界優(yōu)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說,“我到農村插隊后,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,先從修身開始。一物不知,深以為恥,便求知若渴。”
所以說,但凡有成就的人,一定是能承受更多常人所無法承受的困難,忍辱負重,滋潤了格局,成就了事業(yè),成就了自己。

一個人如此,一家企業(yè)、一個組織,如此,一個國家亦如此。
有人說,中國共產(chǎn)黨是世界上Z成功的創(chuàng)業(yè)組織。雖然這個說法不夠準確,但對于我們做企業(yè)的、尤其是我們這樣勇攀高端制造世界高峰的企業(yè),匯聚著來自各地的行業(yè)精英,我們更應思考并踐行,如何做到使得每一位的專長、特長、才干,Z終形成的是巨大的合力,共同推進我們崇高的事業(yè),共同成就我們每一位參與者的人生輝煌。

誠然,做任何事情,都會有不同的方法,都會有不同的意見,但在中浙高鐵,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,應當都是圍繞著一個共同目標:為中國轉動發(fā)力,為登上行業(yè)高峰奮斗。如此前提之下,我們面對的,都是為了解決問題、克服困難,有多大的凝心聚力,就有多大的喜人業(yè)績。
思想境界決定處事格局,人生中的委屈、誤解和挫折是難免的,在有的人面前,是前行的絆腳石,而有的人,當作是成長的養(yǎng)分。甚至可以說,與人相爭,爭來的只是嘔氣,與事相爭,贏得的會是榮耀。

一個度量大的人,往往志存高遠,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。面對困難和委屈,既有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”的氣度,又有“千磨萬擊還堅勁、任爾東西南北風”的韌勁,更有“長風破浪會有時、直掛云帆濟滄海”的豪邁。
寵辱不驚、處之泰然、韜光養(yǎng)晦、厚積而薄發(fā)。
吞下委屈,喂大格局,還需有“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”的真智慧。
小勝靠謀,大勝靠德,面對困難和委屈,始終以一種主動接受的狀態(tài)和靈活的態(tài)度對待,遵循事物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,在承認困難和問題的前提下冷靜客觀地尋找解決的方法。古人說,小不忍則亂大謀,真正的聰明人往往大智若愚,以靜制動,等待時機,時候不到,不顯不露,出不意之策,獲不世之功。
大格局,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,力求站得更高、看得更遠、做得更大。大格局決定著事物發(fā)展的方向,掌控了大格局,也就掌控了局勢。

我們堅信,每一位中浙人,不但期望我們企業(yè)登上行業(yè)的高峰,也同樣期望在這座行業(yè)高峰之上,還有我們中浙團隊每一位一起拼搏的同事。
我們彼此擊掌,以彼此為自豪,為彼此而驕傲。
中浙高鐵前行在“詩和遠方”的大道上,祝愿我們所有的中浙人,不忘初心、保持定力,為大有可為的今天,為大有作為的未來,不負韶華,揚帆遠航。